你的位置:快3必中猜大小方法和值规律 > 新闻动态 > 台湾海峡两震超4级,福建多地高层住户震感明显
台湾海峡两震超4级,福建多地高层住户震感明显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23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2025年9月20日,台湾海峡两次地震,福建沿海多地民众感受到了明显震感。首次地震于当日6时56分发生,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为4.5级,震源深度10千米。当日16时51分,台湾海峡再次发生4.1级地震,震源深度同样为10千米。福州市民吴燕在高层家中,明显感觉到桌椅轻微晃动,这种震感在厦门、莆田等沿海城市的高层住户中普遍存在。此次地震虽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即时报告,但其背景不容忽视: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已发生44次3级以上地震,最大震级达6.2级。这清晰地提醒我们,福建沿海城市正面临常态化的地震挑战,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,正成为城市防灾体系中一道至关重要的“柔性防线”,其设计、规范与加固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民生安全。

高层建筑在地震中更易感知晃动,这并非不安全,而是现代抗震设计策略的精髓。以吴燕在高层住宅中感受到的轻微晃动为例,这正是高层建筑结构特性“鞭梢效应”和“共振效应”的生动体现。当地震波传来,高层建筑因其固有的柔性,楼层越高晃动幅度越大,如同舞动的鞭子末端;若建筑固有振动周期与地震波周期接近,则会发生共振,加剧晃动。然而,现代抗震设计并非一味追求“刚性抵抗”,那只会让建筑在强震中脆性断裂。相反,它采取“柔性”策略来耗散地震能量,通过在建筑中设置减隔震技术,如阻尼器(例如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千吨级阻尼器,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团队研发,能将风致峰值加速度降低43%)或隔震支座,允许建筑在地震中适度变形和摆动,从而避免结构脆性破坏,实现“小震不坏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”的设计目标。这种可控的晃动是建筑韧性的体现,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主体结构完整。吕西林院士等专家团队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、隔震和减震技术上的突破,正是这种“柔性坚韧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显著提升了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水平,让高楼在风中摇曳,在地震中“舞蹈”,却依然屹立不倒。

福建省作为地震多发区域,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时俱进,持续完善。2025年3月25日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的《福建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》,将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提升到法治层面,明确了房屋所有权人作为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的主体责任,并建立了房屋安全信息系统实现“一房一档”动态监管。2025年6月11日印发的《福建省老旧房屋抗震性能提升加固技术指引(试行)》,为老旧房屋的抗震加固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操作指导,涵盖了加固技术的选择、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。此外,2025年7月24日修订印发的《福建省房屋安全鉴定活动管理办法(2025年版)》,进一步规范了房屋安全鉴定活动,确保对房屋结构安全和抗震性能的专业评估到位。这些规范要求建筑设计在充分考虑地震烈度、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,采用剪力墙、框架结构、筒体结构等多种形式,共同增强建筑的整体刚度和延性,以满足8度设防标准等要求。然而,在实际执行中,老旧房屋加固面临资金筹措、专业技术人员缺乏、居民意愿不一以及审批流程繁琐等挑战,这些都是城市管理者必须直面的“硬骨头”。

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高层建筑数量和频繁的地震活动,城市防灾体系仍需持续升级,以应对潜在的挑战。首先,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既有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和加固,特别是对那些建成年代较早、可能不符合现行最高抗震标准的建筑。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,提供居民补贴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并简化审批流程,打破行政壁垒。其次,新建筑设计应积极引入国际前沿的先进抗震技术,如智能阻尼系统、自适应隔震支座,并结合福建沿海的特殊地质条件,进行定制化设计,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韧性。同时,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培养专业的房屋鉴定和加固人才队伍,将“纸上谈兵”变为“实战精兵”。最后,提升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至关重要,通过生动易懂的科普宣传,让市民了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动特点并非不安全信号,并掌握科学的避险方法,避免盲目恐慌和不当操作,毕竟,知识才是最好的“定心丸”。

城市防灾能力是衡量城市韧性的核心指标。每一次地震的震感,无论是轻微的晃动还是更强烈的震颤,都是对城市防线的一次考验与警示。只有不断提升建筑的柔性坚韧,完善防灾应急机制,并形成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多方联动的防灾合力,才能让包括吴燕在内的每一位市民,在高层之中感受到的不再是担忧,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与安心,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。毕竟,我们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,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与它共存,甚至在它的“舞蹈”中找到一种独特的安全感。



相关资讯